当前,互联网作为民意载体之一,越来越有影响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了互联网相关内容,不仅指出我国要建设网络强国,还强调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对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日益拓宽的网络治理内容,政协应及时转变工作理念、方式,助力网络治理。
首先,要提升素质,增强互联网思维和能力。强化委员服务管理,教育引导政协委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网络社会中“传递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凝聚更多网络群众,画出最大同心圆,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出积极贡献。要通过组织专委会和界别委员开展微博问政、虚拟社会治理、网络安全等专项培训,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要推动、组织政协委员进驻微博、微信等各大平台,收集网民“微意见”,整理形成“微提案”,推动摸索“微协商”,创新实施“微监督”,鼓励委员们争当“政协网红”,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其次,要搭建平台,推进“互联网+政协”发展。加快政协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面对和主动适应“互联网+”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创造条件、整合资源,完善“移动政协”、“政协云”等网络履职平台,探索设立网上社情民意信箱、建立政协民主协商的直播平台,邀请网民参与互动交流,强化政协网络平台的舆论宣传功能、履职服务功能和信息交互功能,促进政协与委员、委员与委员、委员与群众之间的沟通联系,增强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增强政协与人民群体、社会各阶层间的联系。
第三,要积极探索,为社会治理贡献政协智慧。网络社会逐渐成为真实社会的映射,当前,我国步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重大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社会发展的新矛盾会不断浮出水面。政协要主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融入网络,邀请活跃有见地的网民加入政协智囊团,召开网络“大V”见面会、网民沟通会,力求在争锋中达成共识,在交流中化解矛盾;要安排网络治理研究课题,针对网络热点问题,走访界别群众搜集意见建议,及时发现一些矛盾的苗头,深入分析各类矛盾反映的问题本质,形成提案或社情民意专报,向党委政府提出科学可行的意见建议,积极贡献政协智慧。
(作者张琼系重庆市大渡口区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