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吉林长吉接合改革试验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新食品区、船营区、昌邑区、丰满区、永吉县的改革试验对于我市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东北三省改革发展具有方向性意义。
按照市政协2020年协商计划安排,11月初,张文才副主席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会同市政府相关部门,针对城乡融合发展课题赴重庆、成都等地学习考察。11月中旬,王德胜主席亲自带队,围绕我市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委员们针对我市实际,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提出建议。
建言材料(一)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市政协常委、市民建副主委 由守义
长吉接合片区被批准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这对我市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前不久,市委深改会议审议通过了《吉林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对试验区建设作出了总体规划和部署安排。市委书记贺志亮强调,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胆探索,全市各类资源都要向试验区倾斜,鼓励支持中新食品区“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具有吉林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试验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国家提出的五项重点改革任务中,土地制度改革是关键和核心,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这里,我就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国家《指导意见》强调,破除制度弊端、补齐政策短板,率先建立起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长吉接合片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涉及我市中新食品区和永吉县、船营区、昌邑区、丰满区的周边7个乡镇152个村,按现有土地管理体制,土地由4个县、区属地管理,中新食品区没有土地管理权和支配权,影响制约了试验区整体推进进程。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改革试验区土地管理体制,由市国土资源局统一规划和管理,将中新食品区产业发展规划、岔路河城镇建设规划、城乡融合发展规划、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统一起来,实现“多规合一”,试验区土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利用,最大限度地整合区域土地资源,实现土地效益产出最大化。
二、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是土地改革的重大举措,明确了土地的三大权益。目前,我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基本结束,土地权属已经明确。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权分置”改革推进缓慢,没有充分研究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放活”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步伐不快、面积不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不大,带动作用不强。中新食品区只有吉林嘉美食品有限公司流转土地面积较大,带动几千农户1万余人种植紫苏和甜玉米,企业紫苏产品在韩国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岔路河镇恒成号村整村搬迁模式,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农民土地流转后集中“上楼”居住,农民既有土地流转收入又有打工收入,全村土地集约开发利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趟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农民“市民化”的新路子。试验区可认真总结恒成号村的经验,再选择几个村开展土地改革试点,探索土地流转、集约利用的新模式。同时,我市应以试验区为先导,在7个乡镇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活化活用农村宅基地,让农民闲置的宅基地“活”起来,为农民带来更多财产性收入。这方面,浙江、四川、山东等省走在了全国前列,有一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市政府应着手研究制定《关于在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吸收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开展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集体所有权能,对农户资格权进行确认和保障,着力推进“使用权”流转,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办法,组建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统一平台上进行交易,实现宅基地使用权能够转让、出租、入股,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推动宅基地盘活利用。在这项改革试点中,应守住“红线”和“底线”:一是守住宅基地转让“红线”,把握“土地公有制性质”和“不得买卖宅基地”这两个关键。宅基地“资格权”不能转让,防止城里人进农村建别墅和豪宅。二是守住维护农民利益“底线”,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进“使用权”流转。
三、推进土地集约规模利用
随着农民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人口的减少、家庭为单位的小面积耕种模式影响了大农业的发展。土地整体规划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在不越“红线”的前提下,灵活应用土地政策优势,深度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加速土地集中流转进程。可以在试验区谋划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将区域内分散土地集中连片整理开发,打造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大力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与新加坡淡马锡、泰国正大等大企业合作,加快推进实施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按新加坡食品标准供应新加坡市场,打造中新食品合作升级版。
四、推进土地产权担保抵押
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抵押,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试验区改革要取得突破,土地金融改革必须破题。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种法律制衡着土地担保抵押的推进。土地流转法律限制较多,比如《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村土地的使用权不能出让或转让。农民或农村集体组织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开发权和处置权。我市应结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开展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探索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规模,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完善权属登记及流转管理,健全农村资产评估体系,优化抵押登记服务,建立健全农村资产流转处置机制,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建言材料(二)
关于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农业农村委
一、总体情况
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我市统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各试验区和全市实施方案编制工作,配套制定了“试验任务”“工作举措”“支持政策”“重点项目”表,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确立了试验区产业发展总体定位,和“两区、两带、五园、十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中新食品区、高新北区,长吉北部现代经济产业带、长吉中部绿色休闲与现代农业产业带,昌邑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永吉万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丰满省级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左家北药健康产业园、温德河农业生态谷,孤店子等3个省级示范城镇、搜登站温泉小镇等7个省级特色产业小镇),涌现出了以永吉万昌现代农业先导区、昌邑现代农业产业园、丰满小白山+前二道乡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恒大温泉康养小镇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范本,特色小镇培育初见成效,生态环境整治不断加强。
二、几点建议
经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高位统筹、科学规划,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以点带面,持续推动。
(一)高位统筹、科学规划。 一是树立城乡融合长吉一体化发展理念。
以城乡融合为切入点,推动长吉一体化进程。要突出长春、吉林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作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长吉试验片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细化任务分工,落实责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三是规划先行。在“十四五”规划中制定城乡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及中长期阶段发展目标,分阶段细化目标任务,到2025年,城乡融合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运转高效顺畅,到2050年城乡差距基本消除,城乡实现全面融合发展。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土地供给决定农业农村发展格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要以未来视野规划和利用好农村土地。一是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尽快入市。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制定并出台农村宅基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的具体指导意见,推进农村“两权”抵押,将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前提下,鼓励经营主体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四荒地,以出让、出租等方式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参与城乡生产要素的平等交换。支持企业依法取得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抵押,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二是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公司、社会工商资本牵头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实体,组织土地整理,推进土地托管、土地信托,积极引进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农事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实现“土地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借鉴重庆地区“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发动村民以土地、农房入股,以公司运营、农户“固定+效益”分红、集体抽成的形式,实现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业主发展的“三赢”局面。三是支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通过增减挂钩产生的节余土地指标优先用于农村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报批。四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耕作。
(三)抓重点区位,夯实县乡两级发展基础。
城乡融合发展主阵地在县、乡两级,要重点建设一批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和企业集中的产业融合强县、资源聚合强镇,构建县乡联动、以镇带村、镇村一体格局。一是密集政策供给。加大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逐步完善担保体系,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扶持典型项目、龙头企业及多种经营型主体,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设施现代化,逐步健全完善财税、金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保障机制。二是要加大对县乡两级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实施县、乡、村三级道路提质升级工程,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积极开展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交通网、物流网、电网、信息网互联互通,在配套相对完善的集镇上建设中心集聚点,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三是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对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医疗卫生、农村教育等民生领域具体谋划,推动公共服务城乡并轨、一体化统筹,增进农民福祉,重塑城乡关系。四是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建立来去自由的户口迁移机制,加快农业人口转移。五是创建城乡文化融合、社会治理融合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统筹城乡社区,丰富公共文化生活,强化基层党建,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六是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关系。
(四)项目拉动,推进产业集聚新发展。
一是围绕“两区、两带、五园、十镇”发展定位,建立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库。按照区域规划目标、项目类别、建设时序分类,分层次推进,及时增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实力雄厚、带动发展的产业集群。二是重点关注和扶持一批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和龙头企业,拉动乡村产业提质升级。扶持一批市级重点农村三产融合龙头企业、农业休闲领军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形成稳定的技术资本服务协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农企融合共赢模式。支持以吉林水稻、紫苏、生猪等优势产业,开展农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实现农畜产品就地增值的一二产为重点的融合项目;支持以乡土特色产业,培育开发特色食品、文创产品、乡情品牌,促进传统农业升值的二三产融合项目;支持以观光体验、温泉康养、农事体验、农业研学三产为主的融合项目,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三是健全科技支撑产业融合机制。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完善社会资本与科研成果联结机制,满足产业融合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以区域特色农业为重点开展科研攻关,形成具有吉林农业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建立科研人才入乡激励奖励政策,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人员服务城乡融合发展。
(五)抓典型带动,发挥引擎作用。
以中新食品区为核心,融合周边七镇,联合打造50万人口承载能力的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全面聚焦发力,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样板、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及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示范区、国际一流安全健康食品生产及贸易基地,既而成为长吉试验片区城乡融合发展新引擎。
围绕园区功能定位,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坚持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大集群发展的思路,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打造“1+N”园区格局。“1”即:以食品区加工园区为核心,采取食品安全标准监管、原料基地共建等方式,与七个乡镇合力打造“食品+” 园区共同体,推进优质粮食功能区建设,打造创新型国家级农业特区。“N”即:积极打造N个专业产业园。重点支持奶酪产业园、紫苏产业园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园及双创产业园建设。积极探索开通“周末公交”,提升市民消费意愿和消费体验。
要坚持先行区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影响城乡发展的短板。
(六)抓住一个落脚点,着力农民持续增收。
1.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引导城镇居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通过租赁、入股、合作联营等方式,开发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土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并给与补贴。
3.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小农户稳步扩大规模。通过培育逐步扩大多种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增加经营性收入。
4.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融合。鼓励小农户通过土地互换、联耕联种、自主规模经营(家庭农场)或“企业+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从分散经营向集中连片生产转变。支持小农户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稳定农民收入。
建言材料(三)
发展主导产业
为我市城乡融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市政协委员、吉林市天邦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李世峰
一、搭建高端产业平台 做好主体构建
从产业设计入手,为我市产业搭建高端平台,做好主体构建、主导产业选择、相关资源导入,到解决投融资、规划设计,最后到整体落地、运营管理环节,缺一不可。
五大主体:政府、建设运营商、合作伙伴、农民和客户。
1.政府: 在实现城乡融合过程中,政府的核心诉求是:强区、富民、环保,他们希望通过城乡融合带动当地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能使当地农民致富,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2.建设运营商: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承担建设运营职能。建设运营商的核心诉求是四个方面: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怎么生钱、快钱和慢钱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
3.合作伙伴:项目内部的运营团队、管理团队、技术团队、执行团队等不同类型的员工队伍,项目外部的规划设计、营销外包、专项合作等不同阶段的合作机构或个人。
4.农民:农民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农业、农村,是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
5.客户:市场和客户是项目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各个项目所面对的目标客户群体将越来越细分,需要根据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满足某一个目标消费群体在某一时间、某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并规划设计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二、进行产业设计 促进产业升级
1.主导产业选择
在产业选择方面,地方政府应以客观的眼光尊重本地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以敏锐的眼光和科学的思维把握产业发展前景,以超前的眼光突破传统、深化改革,加强创新驱动,促进主导产业领先发展,并通过产业设计进行产业导入、培育和升级。
中央文件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等更加务实、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为新一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撑。
2.产业资源导入
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完善政府主导、上下联动、激励推动的招商促进机制,开展全程跟踪服务。
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一是建立项目引入评审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项目促进机制,三是建立促进工作监督机制。
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中,一二三产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传统功能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农产品成为现代休闲产品的载体,发挥着引领新型消费潮流的多种功能,开辟新市场,拓展新的价值空间,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十分显著。
三、构建产业链条 找准突破点 激发内在活力
现代产业的竞争,不能只关注产品,应该从产业设计入手,构建产业链条。在城乡融合战略的视角下,要深刻理解农业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内在联系、逻辑规律,找准产业融合的难点、重点、突破点,从根本上激发农村农业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促进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升级。
通过探索推行做优产业源头、加速产业融合、做强终端营销的“全产业链”模式,让乡村更加美丽、农业更加兴旺、农民更加富庶。
1.“三园联动”,让“第一车间”强起来
“现代农业园区是保障农业优质供给的产业基地,是打造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基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三园联动”为抓手,积极从产业源头上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要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坚持绿色有机方向,围绕我市水稻玉米等主导产业,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集成配套,不断提质“三园联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以短养长、种养结合、优势互补的“一村一品”产业示范园,建设0.3-1亩的特色微庭园。
为提升“源头”质量,为主要农产品制定了标准化“作战图”,在我市基本农田、菜园、果园、畜禽养殖场等推广实施。
2.育强主体,让“接二连三”畅起来
产业发展快,全靠“主体”带。我市要围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打好用地、融资、税收等扶持政策组合拳,支持带动产业强、市场潜力大、农户关联度高的企业做大做强。
主体的壮大才能带动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要打破一二三产界限,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拓展采摘体验、游览观光等生态旅游康养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3.叫响品牌,让“吉林产品”销得好
品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升级的方向,是企业乃至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坚持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推动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优势区域公用品牌和品牌引领企业创建行动,不断以务实举措提升吉林农业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强攻品牌,要率先发力吉林公用品牌打造。整合全市农产品品牌,对外统一推出吉林公共品牌,并大力宣传推广。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政府要在品牌建设中强力主动作为。
构建全产业链体系,要健全农业结构调整的生产服务机制,夯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构建农业品牌建设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农产品产销无缝对接的新模式,创新农户与市场主体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全产业链打造,能够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是实现产业扶贫利益联结的有效途径,也是将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做精、做绿的创新发展之路,更是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重要选择。
建言材料(四)
重视发展普惠金融体系 加快试验区建设步伐
市政协委员、吉林首信集团董事长 李德强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如何突破和解决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的瓶颈,使广大农村中低收入群体也能够得到充分的金融服务,对于完善我省的金融体系,乃至加快提升我省农村小康社会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加强对金融企业的关注、调研与指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农业农村农民的基础地位与其产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决定了只有合作金融和互助保险才能对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好的效果,所以鼓励服务农村的物权企业为农村金融大胆创新探索,以农村合作金融和互助保险为新的突破口,做到统筹互动,银保结合,协同发展,帮助企业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提高,并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依据。
二是强化对民营企业政策支持。对现行政策的调整及出台新政策时能让民营金融企业得到惠及,切实做到农村普惠金融政策能够精准对接中小微经济体的金融需求,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都能便捷地获得贷款,让每一个拥有创业梦想的中小微经济组织都能及时享受金融服务,不断增加中小微企业的社会财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是政府设立市级风险代偿资金。当代偿率过高时,政府能够拿资金扶持,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协调合作银行对因疫情原因导致的逾期代户还款期限予以展期或取消逾期利息,这样运作普惠金融发展的公司才能在服务三农的前行路上走得更扎实,更长远!
建言材料(五)
关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市农科院副院长 郑德春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涉农科研院所面向城乡融合开展农业科研活动,支持科技人员沉下去,到田间地头寻找科研课题,注重解决百姓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完善政府科技成果转化网络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服务,帮助供求双方解决转化中的相关问题。支持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宣传、评价和管理。通过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建立服务成果使用人的网络体系。
3.认真落实《吉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奖励的若干规定》(吉科发政〔2014〕156号)、《吉林省省属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资产处置和收益分配管理试行办法》(吉科发政〔2015〕180号)及相关政策,促进成果转化,让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4.推行市县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服务制度,探索其在涉农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基层技术推广应用。
5.完善乡镇基层农业推广部门保障体系,强化管理和考核。乡镇农业推广人员身处农村一线,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可以指导农民生产,而且将农村科技需求反馈上来。
6.充分发挥乡土专家的作用。我市有一批乡土专家,与农业生产经营联系紧密,虽然审定或登记的成果较少,但经验丰富,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7.吸引企业家、专业技能人才等带成果返乡入乡创业创新,要按规定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提供配套公共服务。
建言材料(六)
关于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吉林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 邓吉鹰
目前城乡之间的产业发展差距比较大,要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城乡之间要产业协同,核心是要用城市的科技,特别是跟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来改造乡村的传统农业,用城市的工业技术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用城市的互联网产业等服务业丰富农村的业态。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依托“互联网+”和“双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健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机制,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
二是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制定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引导乡村新产业改善服务环境、提升品质。
三是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探索实行混合用地等方式。
建言材料(七)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 王孝甲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 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转化水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时效性差,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发展。
1.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成果转化收益中科研人员的分配比例,保障成果完成人和对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的合理收益。
建立以成果贡献为导向的奖励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成效纳入科研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中,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成果转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团队、单位进行额外表彰奖励。
2.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和机构。各单位加速完善成果转化部门,引进懂科研、擅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构建素质过硬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队伍,改进成果管理制度,打破科研管理条块分割现状,理顺管理部门间的关系。同时,搭建网络孵化平台,网上展览展示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各种媒体、展会、科技下乡等渠道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强院校自办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以成果作价入股等方式和社会资源合作转化推广,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兼薪。
农业企业应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对接部门,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主动寻求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合作机会。国家引导创建、完善科研成果信息共享平台、成果交易平台等,促进校企信息交流、成果交易,同时提供价值评估、法律援助等服务维护平台稳定运行。
3.健全市场需求导向机制。科技成果是一种商品,这一商品化属性决定了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路径。科研人员申请立项要以市场为导向,符合生产需求;院校要制定相关规定政策,确保本单位项目的研究工作具有实用价值;政府要把握生产需求方向,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予以全面调查和系统数据分析,加强立项引导,避免不实用项目的开展。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与政府、市场和生产需求的结合度,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边界,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建立完善、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一体化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强化部门地方统筹协调,形成政策落实合力国家有关部门 进一步加强各项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政策法规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连续性,加强中央和地方政策配套和衔接。发挥主管部门和地方 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强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成果转化监督管理与统 筹指导。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税收优惠、国有资产管理、兼职取酬、 股权激励等涉及面广、敏感复杂的政策,加强发展改革、财政、国资、 审计等部门联动,形成抓政策落实的合力 。
建言材料(八)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城乡融合发展建议
市政协委员、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郑士梅
一、以规划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融合
规划一体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先导和前提。要坚持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统筹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布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完善城乡布局形态。强化规划空间管控。
二、以产业链重组再造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产业协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保障。要根据城乡产业发展规律和各自比较优势,增强城乡三次产业、同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现代农业、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多重价值,培育多种业态,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以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促进城乡社会融合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着眼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化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权益平等化。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要素融合
体制机制创新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所在。要着力消除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弊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和均衡合理配置,引导各类要素在乡村汇聚,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建言材料(九)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途径
市政协委员、吉林省奉融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劲航
一、要充分认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促进城乡空间融合,对农村产业进行科学规划,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的有力抓手和必然选择。
二、支持龙头企业产业规模扩大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把现代农业、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多重价值,培育多种业态,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当前,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延伸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的产业链,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从地域空间看,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是公共服务不平衡,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差距大,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近些年已得到有效改善,但是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比如大型农业企业在农村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水、电、路的问题,还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在法制进程上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这不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能解决的问题。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管护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职责,划分相关主体管护责任,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建立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四、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力度,创新农村金融模式。建立健全多元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填补农业农村投资洼地,优化乡村发展环境。 农村市场机制不健全,经济主体活跃度不高,难以有效承接要素回流和项目支持, 必须全面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资源,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推动政策、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向乡 村创新创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