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双月协商” 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
为助推我市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等优势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1月26日,市政协召开“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双月协商座谈会。市政协委员、驻吉高校、企业代表等,对我市大学生就业创业献真言、谋良策。
11月26日上午九点,吉林市政协围绕“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本次座谈会是今年市政协举行的第三次“双月协商”座谈会。市政协主席王德胜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协副主席刘长木、张文才、孙洪彬、马招利,秘书长陈雁出席会议。市政协副主席李敏花主持会议。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张书文,就“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调研情况进行发言,对我市驻吉高校毕业生近三年来的就业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建议。
随后,市政协委员、北华大学副校长时君友,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曹炳志、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宝财等学校,针对所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做法进行介绍,并对我市引进人才提出建议。大学生代表、市青年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向天夫以“向天不问成败,只争朝夕”为主题进行发言。座谈会上,市政协委员们就我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与相关部门进行交流。
王德胜强调,青年人是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将人才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着力解决人才制约问题;要完善政策,建立配套政策体系,制定创业就业硬性量化指标并纳入绩效考核,确保指标完成;要形成合力,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我市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更好更快发展。(记者 湘茵 王鹏)
创新思维 精准献策 市政协建言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规划好吉林市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今年8月,市政协开展了“政协委员为我市‘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经过三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广泛协商、充分论证,11月30日,市政协召开建言“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贯彻落实市委要求,为蓝图绘制献计出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11月30日,市政协召开建言“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围绕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开展专题议政。
市政协主席王德胜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天林,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赵永波应邀参加会议。
市政协副主席刘长木、孙洪彬、马招利,秘书长陈雁出席会议。会议由孙洪彬主持。
会上,由守义、郭朝政、唐明亮、张丛葵、孙小君、徐有吉和闫铎,共7名市政协常委、委员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旅游文化名城”、发展“围电经济”、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碳纤维产业发展、半导体产业发展、松花湖旅游品牌建设等方面作了大会发言,为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
王德胜对市政协常委、委员的专题议政发言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此次建言资政发言质量高,题目抓得准,调研实,提法新,对策建议切实可行。市政协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开展的“三专”行动,即专题调研、专项问卷、专门协商,为推动我市振兴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王德胜强调,要认真学习市委书记、市长贺志亮关于市政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并贯彻落实到位。要全力做好政协吉林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筹备工作,高质量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市政协常委、委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深入调研,倾听多方意见建议,凝心聚力,为我市绘制“十四五”蓝图献计出力。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卫健委、市文广旅局、市金融办主要领导,以及永吉县、船营区、昌邑区、丰满区、中新食品区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到会听取意见建议。(记者 含冰 乃源)
调研农村人居环境 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按照年度工作安排,结合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市政协于11月27日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进行视察调研。
11月27日一大早,市政协副主席张文才带领市政协委员来到桦甸市,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进行视察调研。政协委员们详细了解了村容村貌、河湖治理、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进展情况。
视察组先后来到八道河子镇新开河村小平岭屯、榆木村兴富屯、桦郊乡天平村和晓光村,走在乡间小路上,政协委员们深切感受到“新农村、新风尚、新农民”的乡村面貌。在村民家中,张文才认真询问了厕所改造、庭院绿化、居住环境等情况。
视察后,在桦甸市委常务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张文才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充分肯定。张文才强调,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重谋划、有策略、有逻辑的进行,要根据农民生产生活习惯有序开展。要强化属地责任意识,健全管护长效机制,拓展市场化运营模式,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易反复、常反弹”的困扰。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合实际设计全方位的整治方案。要提升村民自觉性,注重软硬件设施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面推进、逐步治理、不留死角。(记者 湘茵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