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市委员会| 2020-11-24
打印
| 字号: v|
关于“推进我市全域四季旅游”的建议

一、我市全域旅游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2016年,我市编制了“十三五”全域旅游规划,明确了以围绕“建设旅游文化名城”为定位,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把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加强培育。随着城市旅游景点不断增加,城市旅游功能日趋完善,城市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我市旅游吸引力不断提高。2019年,接待旅游者7344.83万人次,同比增长23.8%,实现旅游总收入1184.42亿元,同比增长18.32%。

(一)注重顶层规划设计。2016年我市成立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政多个部门联动,不断完善“全域旅游”各项发展规划,推动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新途径。先后编制完成《乌拉街雾凇岛景区发展规划》《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方案》《吉林市一江三湖旅游发展规划》《吉林市“十三五”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规划》,形成了合力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旅游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一是推动旅游景点厕所改建工作。近五年,完成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等涉旅企业521座旅游厕所新建、改建工作,集中新建、改扩建城区水洗公厕98座。二是构建便捷交通网络。推动“快速交通”建设,在全市重点景区、景点建立完整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三是完善了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填补了我市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一个空白。

(三)强化优势注重融合。冰雪产业发展较快,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建立使用,北大湖、万科度假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雾凇冰雪节、国际冰雪摄影展、品牌活动影响不断扩大,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被评为2020年中国冰雪旅游十强市。加强文化、冰雪、商业、农业、健康养生等与旅游融合发展。完善龙潭山、帽儿山文物保护旅游示范区规划,启动朱雀阁、明清船厂遗址博物馆、吉林水师营博物馆建设项目,建成玄天岭公园,推出民族舞剧《梦回乌拉》,不断扩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我市冰雪资源独特优势,不断推动冰雪体育与冰雪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把吉林市建设成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饭店评选、地方产品展卖活动、发展全市休闲农业旅游经营主体、加快以圣德泉、神农温泉为代表的温泉养生旅游提档升级等。

(四)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实施精准营销。围绕“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的城市形象定位,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着眼国内国际市场,广泛开展推介、交流活动。加强全媒体多渠道宣传,连续两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我市冰雪形象宣传片,推出了历史文化、雾凇冰雪温泉等50余条特色旅游线路。

(五)规范旅游市场监管。定期开展旅游市场检查,对旅游市场进行综合整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治理旅游市场乱象,建立旅游市场信用记录制度。完善综合执法制度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行政执法业务工作、岗位责任、协调协作、信息通报等制度,提高综合执法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二、意见和建议

发展全域旅游是我市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落实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实践,对于加快我市振兴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市政协将此项工作列为重点协商议题,组织委员开展了多层次的调研工作,综合调研视察中了解的情况和委员的意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着力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市已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六大新兴产业之首,因此当务之急,就要构建全域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要围绕形成全域旅游发展合力,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旅游发展资源要素分散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针对我市景区资源管理权较为分散的实际情况,建议市政府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理顺管理体制,清除制约发展的弊端。有的委员建议,可以借鉴外地的经验,积极探索研究成立“文旅集团”新型工作机制,实现旅游资源的集约化与规模化开发和运营。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围绕旅游资源整合、旅游环境打造、旅游项目用地、旅游企业融资、旅游税费减免等研究出台政策,形成工作合力。

(二)着力强化融合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度实施“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业与我市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深度融合,营造共抓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氛围。推进“旅游+冰雪”,培育“雾凇之都 滑雪天堂”品牌,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推进“旅游+农业”,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形成乡村旅游规模效应;推进“旅游+体育”,紧紧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会历史机遇,举办各种体育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动冰雪体育与冰雪旅游深度融合,延伸冰雪体育产业链条;推进“旅游+文化”,提升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策划包装一批以吉林特色文化为内核的影视、歌舞、戏曲作品,全面展示我市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不断扩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旅游+康养”,依托我市的生态资源、温泉资源、中药资源,打造一批集特色中医医疗、温泉和森林疗养康复等为一体的新业态健康旅游产品。推进“旅游+商贸”,扩大吉林名特优产品知名度,充分挖掘我市特有的饮食文化和手工技艺,发展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促进农副产品增产扩销。

(三)着力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编制《“十四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动多规合一,加强旅游规划与相关规划相互衔接,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时,将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进一步加快公路、水运、城市公交等交通设施建设,依托长吉一体化建设这一大工程,畅通城乡交通网络,打通景区旅游通道,完善城市旅游接待、集散功能。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公安、住建、城管、国土、工信、经合、商务、旅游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规范旅游执法行为,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强化对旅游者和广大市民的教育引导,努力营造文明旅游、和谐旅游、安全旅游的良好氛围。

(四)着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一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实力较强、有旅游开发经验的重点企业,确保引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二是紧紧依靠吉林文投、城投等大、中型国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建成受益。三是树立精品意识,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建设有吉林特色的精品景区、精品景点,打造核心旅游品牌,提高我市旅游吸引力、美誉度。四是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旅游新业态。以现有品牌为依托,探索工业旅游业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庄园、美丽乡村示范区,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综合载体。

(五)着力加强市场营销。制定全域旅游整体营销方案,重点围绕打造“雾凇之都•滑雪天堂”冬季冰雪旅游和“清爽吉林市•22℃松花江之夏”夏季避暑旅游品牌,依托文旅融合,创新市场营销形式,加大主要客源市场推广力度,不断扩大吉林市作为冰雪城市、避暑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长吉旅游一体化建设,加大合作力度,不断探索联合营销、捆绑营销的市场宣传推广运作机制,共享市场、共享客源。继续扩大雾凇冰雪节影响力,注重国际性和外向性,把雾凇冰雪节培育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节庆活动;继续举办松花江避暑休闲季活动,深度挖掘避暑市场和夜场旅游潜能,引导经营场所延时开放,推出亲水休闲游、登山健体游、魅力都市游、美丽乡村游、松江夜景游、文化风尚游、艺动江城游等文旅产品;支持举办贡园梨花节、金珠花海音乐美食节、温泉节等活动,丰富休闲度假产品内容。

(六)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实施人才强旅工程,抓好人才引进,探索建立校地合作模式,力争引进更多旅游行业紧缺型人才。进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制定支持旅游人才特殊优惠政策,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引进旅游管理、策划、营销高端专业人才;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七)加强工作的责任落实。政府各部门要解放思想,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增强紧迫感,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工作短板要认真整改,逐项落实,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同时,要充实旅游部门的工作力量,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能,使之能更加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

(责任编辑:何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