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顶子村 走出幸福小康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望,在我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图景中,有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这就是位于蛟河市东部的黄松甸镇南顶子村。南顶子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在吉林市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的帮扶下,南顶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路修好了、房子漂亮了、产业发展了、收入也增加了,贫困村、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大踏步迈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眼前的这个农民叫张自敏,是蛟河市黄松甸镇南顶子村村民,看着他灿烂而质朴的笑容,让人很难相信,他曾经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几年前,由于张自敏和老伴患有多种疾病需常年服药,再加上身患尿毒症的儿子要定期透析,每年,全家花在看病吃药上的钱就得好几万块,这对于以种地为生的张自敏一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2016年,脱贫攻坚战役号角吹响,市政协作为包保单位来到南顶子村,为像张自敏一样的贫困户打开了一扇通往致富路的大门。
张自敏告诉记者,市政协扶贫工作队从来到南顶子村的第一天起就没闲着,详细掌握南顶子收入情况,入户了解贫困户生活,依据实际制定致富项目。这些他都看在眼里,也都记在心上。在市政协的帮扶下,2016年,张自敏用自家原本种大豆的地种起了黑木耳,没想到,头一年就产出了1200多斤木耳,收入也比以前翻了一倍。“黑木耳让地生出了金子”,尝到了种植食用菌的甜头。2019年,张自敏种了三大棚灵芝,粗略算下来,能收入个小两万,现在的张自敏眼中满是对幸福生活的希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要“输血”、“造血”双管齐下。只有扶持和发展支柱产业,建立长效机制,村集体经济的增收之路才能行远走稳。脱贫攻坚工作中,市政协立足南顶子村的产业基础、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等优势,引导农户大力发展黑木耳特色产业。通过争取省市扶贫专项资金,已建起10公顷的食用菌生产园区,每年可生产40万袋黑木耳,提供100多个工作岗位,带动30多户贫困家庭增产增收。农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由市政协“牵线搭桥”,南顶子村与土壤、气温、水分条件相似的靖宇县南阳村成功“牵手”,开展了贝母种植合作。现如今,中药材贝母已经在南顶子找到了适合生长的土壤,扎下了根。说到种植贝母,贫困户赵玉德打开了话匣子。
赵玉德告诉记者,一垄地种贝母,旁边一垄地还可以种玉米或大豆,这样既能给贝母遮阴,又能增加种植数量,一地双收,收益能高出三四倍。经过两年的精心栽种,眼见着明年开春贝母就要收获了,赵玉德每天都要到地里忙活。
目前,南顶子村已有9户村民开始规模种植贝母,每户每年增收可达3000元以上。不仅如此,市政协还组织委员结对捐资助学,确保无一人因贫辍学,努力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在市政协的帮扶下,赵玉德的2个女儿都有书念,获得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仅如此,为了解决贫困户医疗保障问题,市政协每年组织市级三甲医院医护人员和100多名医疗专家委员,进村开展健康义诊活动,全村近千人次得到救诊治疗。对患有重大疾病的家庭,积极协调有关医院减免住院费用,尽最大努力把贫困户不该花的钱省下来,从根本上杜绝贫困户因病返贫现象发生。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帮扶,脱贫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一个贫困群众身上。
“住上安全房”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2018年,一场火灾让贫困户许凤宝家房屋严重受损,市政协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送来了4000元危房维修专项资金和10000元市政协捐助款,帮助他重新修缮了房屋。现如今,许凤宝一家住上了干净整洁的砖瓦房,用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大衣柜,老两口还搞起了庭院养殖,日子是一天比一天红火了。
4年来,市政协持续投入资金80多万元,改造危房3户,翻建房屋5户,维修改造房屋27户,所有贫困户的住房都通过验收,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美好愿景。眼前的南顶子,村路整洁、村民富足,居者有其屋、生活有保障。
不仅如此,吉林市政协还从改变村基础设施入手,积极协调市县两级交通、农业等部门,深入现场勘察、实地测算、逐项研究,积极筹措资金,争取政策支持,奋力攻坚克难。两年来,南顶子村2座桥梁拔地而起,10公里水泥路打通村路,3千米自来水管线和3处泵房把自来水引进南顶子每家每户,1千平方米文化广场给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千米的通讯光缆让村民上网无忧。如今的南顶子村,边沟整齐,栅栏美观,百米可见垃圾箱,晚上出门有路灯,无线网络“家家有”,水泥道路“社社通”,村里人也终于圆了吃上自来水的梦。
4年来,市政协共协调利用各类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目前,南顶子村的“八有”基础设施全部达标,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又一个喜人的变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果实,见证着政协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
在市政协的支持帮扶下,2018年以来,南顶子村已形成“食用菌生产、黑毛牛集团参股分红、黑木耳灵芝贝母种植、光伏产业分红、土地租金收益”等多种增收渠道于一体的产业模式,实现年产值160万元。村集体经济不断积累壮大,实现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余元,由原来负债赤字转为连年盈余,村民的钱袋子丰鼓起来,开启了美好生活新篇章。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市政协主席王德胜多次强调:“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好、抓实。”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彻底改变南顶子村的落后面貌,市政协多次进村调研、入户走访、了解村情,先后召开了18次脱贫攻坚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工作,并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议,与都邦保险公司党委、黄松甸镇党委、南顶子村党支部建立联动协作机制。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纷纷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形成了包保帮扶的强大合力,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展现出政协人的担当和作为。
凝心聚力是政协工作的本职和优势。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后,市政协组织发动411名委员为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委员们累计捐资捐物60多万元。“疫情无情人有情,防疫一线见真情”。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市政协为南顶子村捐赠1300个口罩和2500公斤84消毒液,解决了村里疫情防控的燃眉之急。同时,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行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决战脱贫攻坚两场硬仗。
如今,在经济增长、村容整洁、村风文明、村民富足的南顶子村,流行了这样一首民谣:“工作队真能人,能把贫困变金银,建园区兴产业,木耳灵芝遍地存;工作队真亲人,能把落后变先进,帮村里增效益,为民打开致富门。”在吉林市政协的帮助下,成功脱贫的南顶子村,正在谋划未来的大发展。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在这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奋力奔小康的征程上,市政协始终保持着奋斗者的姿态和干劲,尽锐出战同心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好委员作业,答好政协考卷,与南顶子村共同目极高远,携手同行,阔步向前。(记者 雪娇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