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市委员会| 2020-03-30
打印
| 字号: v|
加快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 做大做强我市碳纤维产业

李文革


碳纤维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碳纤维产业起步早、基础好,发展潜力和空间大,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重大进展。立足“十四五”,我市应抢抓机遇,统筹谋划,进一步突出碳纤维产业的战略地位,全力把这一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一、我市碳纤维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市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吉林化纤集团为主导,已拥有20余户企业从事碳纤维原丝、碳丝及碳纤维制品研发和生产,已初步形成了“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产品架构。碳纤维原丝产能达到了16000吨/年,碳纤维产能达到了5370吨/年,产品规格涵盖1K-50K,性能稳定达到日本东丽公司T400标准,部分产品已突破T700级技术指标。特别是在发展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方面,我市走在了国际前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和国内唯一的低成本、大丝束、通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但是,我市碳纤维产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碳纤维下游产品研发与生产能力不足,与国内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与山东威海、江苏连云港等地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设计方法与配套、制造工艺与设备、应用规模和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相关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三是对碳纤维产业上游的拉动、带动和引领作用不明显,制约了全产业链快速、创新发展。

二、加快我市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与终端用户建立紧密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促成与终端用户的战略合作,走研发、设计、应用一体化发展道路,这是占领市场、扩大规模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应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充分发挥白城风电及打造氢谷等资源优势,加快促进与维斯塔斯、远景能源等风电叶片生产商的战略合作;结合中车长客新一代轨道客车和一汽氢能源车的开发,实施大丝束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轨道交通轻量化应用领域的示范工程;主动对接蔚来汽车、前途汽车等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以及哈飞、沈飞等潜在大用户,联合开发各种碳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及终端制品,加快进入主机厂配套路线。

(二)积极开拓新的应用市场。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碳纤维+冰雪装备+环保设备+压力容器等,加快新产品开发与推广。近期,应支持隆开科技公司加快实现碳纤维钓鱼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开发滑雪板、污水处理设备等产品;支持碳谷复材公司,加快碳纤维高压氧气瓶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推广应用;着力在储能保温、海洋装备以及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领域,积极寻求机会,力争率先实现突破,抢占市场先机,培育碳纤维复合材料下游市场。

(三)着力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采取以大带中小、以骨干带配套的链条式创新发展模式,逐步推动与碳纤维复合材料相关联的“装备、模具、树脂、助剂、辅料、耗材”等企业集聚,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真正实现产业集群发展。近期,应重点推进上海惠柏新材公司“碳纤维复合材料专用环氧树脂”、苏州华特公司“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覆盖件”、山东江山公司“竞技帆船用碳纤维桅杆”等项目落地。

(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碳纤维以及复合材料应用示范项目,加速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技术;加快中国(吉林)碳纤维应用研发中心建设,打造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通过集聚国内外一流科研团队,开展前瞻技术与创新应用研究,提供产业链各环节研发与转化技术服务,形成集碳纤维研制、生产、检测、复合材料设计和应用于一体的完整创新链条;同时推动制定和完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和工程应用设计标准。

(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产企业,继续给予电费政策性支持,确保碳纤维企业电价不超过0.3元/KWh;进一步加大人才政策力度,对于引进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硕士以上专业技术人才,给予资金补贴和生活补贴;在产业引导基金、标准化厂房供给等方面,对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作者工作单位及职务:吉林沃尔姆暖通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界  别:经济(代表市民进)

(责任编辑:何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