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市委员会| 2020-03-30
打印
| 字号: v|
打造省级“医联体”品牌 更好服务基层百姓就医看病

张铎

 

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已成为国家和省、市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医改精神、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医联体”的建立,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一、我市“医联体”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吉林市被列为全国城市“医联体”试点城市,吉林地区现有6家综合“医联体”,其中,市级“医联体”4家、省级“医联体”2家(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省级“医联体”是我市医联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医疗技术方面具有其它医院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作为公益性三甲医院的省级“医联体”,在我市“医联体”建设中,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此助推“医联体”建设向纵深发展,切实增进基层群众的健康福祉。

二、打造省级“医联体”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吉林地区“医联体”建设和发展,应注重挖掘省级“医联体”潜能,打造省级“医联体”品牌,激发“医联体”活力,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就医需要。

第一,增加省级“医联体”医院成员单位(需要帮扶的基层医院)的数量和覆盖面。鼓励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自由组合,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起“一对多、多对多”,多层级、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只要是能够适应群众就诊需求的,就应该支持。进一步推进省级“医联体”核心医院与县(市、区)级医院签订技术帮扶协议,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医联体”,使老百姓不出县(市、区)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服务。

第二,加快推进“省级医联体组建专科联盟”及县级医院“五大中心”建设。“医联体”的生命力能不能长久,关键在于能否满足群众的就诊需求,能不能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大医院高品质的专科治疗。希望市政府给予省级“医联体”更大的施展空间,省级“医联体”将不遗余力地帮扶基层医院实现从院前急救到院内多学科联合诊治流程的畅通运行,为吉林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创伤患者、危重孕产妇和儿童(新生儿)等救治打造一张生命救治网络。

第三,建立健全“医联体”建设激励机制。目前,“医联体”的合理收益没有保障。作为“医联体”的核心医院,抽出宝贵的人力资源输出到基层,开展派驻、诊治服务、业务指导等工作,更多靠上级医院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来维系,缺乏补偿机制。应该在政策层面上对上级医院予以扶持,对基层医疗机构在建设“医联体”中的投入给予奖补,保障这一利民制度的长远实施,促进“医联体”的健康发展。

第四,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为使“医联体”做大做强,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从信息技术、科学化管理、社会资本等方面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医联体”建设,提高“医联体”整体服务效能。

第五,完善“医联体”配套政策。目前,现行的医保(农合)政策还不能做到与“医联体”发展同步。由于我市“医联体”内双向转诊住院患者需要重复缴纳自费段费用,增加了患者住院负担,致使分级诊疗难以实施。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医联体”内部医保(农合)住院患者免自费段机制,使分级诊疗患者避免重复支付自费起付线,减轻患者负担。


作者工作单位及职务:北华大学附属医院院长

界  别:科协(代表市政协提案委)

(责任编辑:何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