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市委员会| 2018-05-17
打印
| 字号: v|
南顶子村一举摘下“省级”穷帽子 5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两年前,村里累计债务13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51户117人;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一举突破10万元,有劳贫困户年人均收入最高1.5万元,无劳贫困户年人均收入最低4400元——在市政协的精准帮扶下,黄松甸镇南顶子村摘下穷帽子,贫困户全部脱贫。

南顶子村曾经是出了名的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152户542人,贫困发生率为21.6%。2016年初,市政协对南顶子村进行精准帮扶。

市政协党组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将帮扶南顶子村作为政协工作的重中之重,召开16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与都邦保险公司党委、黄松甸镇党委、南顶子村委建立四级联动协作机制,共同研究、同步推进,形成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南顶子村基础设施历史欠账严重,村集体多年没有收入,不通水泥路,群众吃不上自来水,文化活动没有场地,村部破旧无法办公。市政协主要领导现场办公,逐项研究解决方案,争取政策、协调资金,为村里新建2座桥梁,修建10公里水泥路,实现了水泥路“社社通”;新建3000米自来水管线、3处泵房,全村人吃上了自来水;新建1000平方米文化广场,铺设了2000米光缆,贫困村“八有”基础设施全部达标。

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市政协请来农业专家反复论证,决定建设南顶子村食用菌产业园区。通过争取省市扶贫专项资金174万元,建设了10公顷食用菌生产园区,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食用菌园区可摆放40万袋黑木耳,提供上百个木耳采摘工作岗位,带动了30多户贫困户脱贫。园区每年租金收益15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去年人均分红300元,今年可达人均500元。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捐款20万元,成立南顶子村黑木耳经销处,利用电商平台、大型超市、社区便利店销售精品木耳,目前已销售黑木耳5000多斤,利润6万多元。2017年,市政协精准帮扶南顶子村成为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全国十大典型案例。

市政协注重“扶智+扶志”结合,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做到全村贫困户户户有项目、家家有产业。对15户劳动能力强的贫困户,帮助申请贷款、更新设备,助力发展黑木耳、灵芝等高收益种植产业;对13户一般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你出一半,我帮一半”的形式,帮助发展中草药种植、黄牛养殖等产业;对无劳贫困户,鼓励家庭饲养鸡鸭、种植面瓜,帮助集中销售,促进家庭增收。

“下一步,我们要立足当地产业优势,稳步推进脱贫产业升级。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全面改善村容村貌。进一步密切与贫困家庭的联系,构建可持续脱贫、可持续致富的长效帮扶机制。”市政协主要领导如是说。


(责任编辑:何晨熙)